根據(jù)以下材料,選取角度,自擬標題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;除詩歌外,文體自選。
使命,是“黃沙百戰(zhàn)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”中的保家衛(wèi)國,是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中的為民眾謀幸福,也是“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”中的為世界謀大同……人因尋求使命而無比堅定,因肩負使命而愈顯尊嚴,因履行使命而更加崇高。
材料分析
本材料圍繞“使命”展開。
前半通過三個詩句提出三種可以稱為“使命”的人生追求,由家國到民眾再到世界的序列,賦予“使命”一詞宏大感,其暗含的安全、幸福、大同的序列,又賦予“使命”以崇高感。總之,“使命”是絕對偉大、絕對正確的。
由此引出材料后半的三個排比,說尋找、擁有和完成“使命”的人是偉大崇高的。
總之,整個材料的思路是:“使命”是對的,所以有“使命”是好的。
由“對”到“好”的邏輯是天然成立的。
所以,能不能寫好這個題,就看你胸中有多少絕對偉大、絕對正確的東西。
但是,對于“使命”何以偉大、正確,依然有可言說之處。
“使命”原指出使的人所領受的任務。受命后必須去完成,所以“使命”可以表達應盡的責任。而促成“使命”完成的,受命者是對發(fā)令者的忠誠,或者是受命者對于信義的堅守,或者是受命者回應發(fā)令者的信任,總之是超脫功利的,于是“使命”可用于表達合乎道義的重大的責任。
但無論如何,“使命”的存在以命令發(fā)出者的存在為前提,比如“黨交給他的莊嚴使命”,“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崇高使命”。就算是電腦游戲《使命召喚》,也會設定一個盟國或聯(lián)合國授予任務的劇情背景。而“使命必達”無論是說快遞還是東風,都存在一個發(fā)令者。
自設的目標,自身的修養(yǎng),單純?yōu)樽约旱墓ぷ鳎唤凶鍪姑?。比如學生到學校上課,談不上“使命”,不是說學文化不夠高大上,而是因為上學不是奉命而為的。當然,“人民送我上大學,我上大學為人民”的說法另當別論。
又比如“蘇武流胡節(jié)不辱”,如果從堅守氣節(jié)的角度贊美蘇武的高尚人格,尚不在“使命”一題之中。但此“節(jié)”亦是符節(jié)之“節(jié)”。蘇武“杖漢節(jié)牧羊,臥起操持,節(jié)旄盡落”,這就是他對于“使命”的執(zhí)著。如何理解蘇武“使命”的發(fā)出者(漢武帝?漢朝?民族交流的趨勢?),決定了這一事例的討論方向。
我們再來看看材料所引的三個詩句,是不是適合用“使命”來闡釋。
“黃沙百戰(zhàn)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”表達的是一種戰(zhàn)斗豪情,至于其為何要“破樓蘭”,同屬《從軍行》組詩的“明敕星馳封寶劍,辭君一夜取樓蘭”已指明是受了唐皇的使命。
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是在給出作者對于“古仁人之心”的理解,是他對理想人格的自發(fā)追求,離“使命”較遠。
“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”是比喻一個客觀真理,這句話本身是不包括人的行為的,跟任務、責任無關,更談不上“使命”。
當然,以上分析并不否認保家衛(wèi)國、為民眾謀幸福和為世界謀大同是“使命”。材料也只是想通過詩句來讓這些高大上的“使命”生動形象。但如果詩句中只有“使命”的個別內容而沒有“使命”的核心特質,則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引導。
要讓文章內容不空洞,理論有深度,不妨由“使命”的領受性出發(fā),思考下面幾個問題:
某“使命”由誰賦予?
該“使命”通過什么方式賦予?
該“使命”的偉大,是由于其內容的偉大,還是因發(fā)令者的偉大?
該“使命”的崇高,是由于授予使命時所建立的發(fā)令者和受命者之間超乎功利的關系,還是受命者對于這種關系的珍視或者對于完成使命的執(zhí)著?
后面幾問已經(jīng)涉及到材料最后的“因肩負使命而愈顯尊嚴,因履行使命而更加崇高”。但是,“人因尋求使命而無比堅定”在排比中顯得突兀?!笆姑笔窃谑┦苣且豢滩懦闪⒌?,就像“承諾”,并不能獨立存在,應該不存在“尋求”。如果是主觀尋求而獲得的,那就缺失了發(fā)令者,所謂“使命”很有可能只是崇高感包裝了的個人追求。
真正崇高的“使命”,或者說“使命”之所以崇高,就是因為其從產(chǎn)生到執(zhí)行都不以個人利益為主導?!拔覍o我,不負人民”,是“使命”很好的注腳。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