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(jù)要求寫作。
大疫之時,很多標語引發(fā)了網(wǎng)民的關注和熱議。
鄉(xiāng)間標語:
口罩還是呼吸機,您老看著二選一。
老實在家防感染,丈人來了也得攆。
街頭標語:
武漢人,不服輸,疫情面前不低頭。
你加油,我加油,戰(zhàn)勝病毒有盼頭。
眾志成城齊努力,誓把病毒全抗擊。
日本援華物資標語:
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(xiāng)。(盛唐?王昌齡)
山川異域,日月同天。(盛唐?日本大臣贈中國僧人語)
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。(先秦《詩經(jīng)?無衣》)
這些語言承自先民,饋自鄰邦,萌于熱土,其中蘊含著人們的情感和智慧,給與大疫抗爭的中國人以鼓舞和力量。鄉(xiāng)間百姓富有生活氣息的標語和日本人對傳統(tǒng)中國詩文的運用,更給我們對于如何傳承、創(chuàng)造和運用民族語言帶來諸多思考。請你選擇一個角度,就此談談你的感觸和思考。自擬標題,不少于800字。
解題
本題屬于標語組合類任務驅動型作文。主要考查考生對疫情下如何傳承、創(chuàng)造和運用民族語言的理性思考與技術運用。題目由材料、引導語和任務要求三部分構成:引導語給出三組不同風格的抗疫標語:鄉(xiāng)間標語用語通俗、切中肯綮,一針見血地引導民眾不串門、戴口罩,在非常時期有威懾作用,使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;街頭標語音韻和諧,朗朗上口,直白樸素,通俗易懂,營造了眾志成城、全民抗疫的氛圍,能給民眾以極大的鼓舞和精神支持;日本援華物資標語雅韻正聲、詩詞經(jīng)典,用中國的文化溫暖地表達了對中國人的感情,喚醒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記憶,令人感動,令人深思。這三組標語表述不同,情感相同,目的相同。任務要求考生選擇一個角度,就此談談感觸和思考??忌梢哉剺苏Z蘊含著人們的情感和智慧,也可以談標語給與大疫抗爭的中國人以鼓舞和力量,還可以談如何傳承、創(chuàng)造和運用民族語言等等。從任何一個角度分析,都要以材料為立論背景,緊扣“抗疫標語”與“民族語言”的關系展開。語言確實有雅俗之分,但這個“俗”是相對的,民間生活用語,重在表達觀點、立場,傳遞信息,往往通俗直白,甚至有的粗俗不堪。但鄉(xiāng)間、街頭這種場合,若都使用太雅的語言,有的人未必能懂,效果不一定好,陽春白雪也可能曲高和寡。這主要是出于對使用場合、受眾對象的考慮,對此不能一概加以否定。
參考立意
切題立意:
1.雅言俗語,各有其長。
2.文辭各異,心意相通。
3.白話口,詩意心。
4.雅俗合力,共抗疫情。
5.做民族語言的守玉人。
6.懷“情”帶“智”,澆灌民族語言之花。
范文展示:
用“雅俗與共”守護我們的民族語言
無論是“口罩還是呼吸機,您老看著二選一”的通俗幽默,還是“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”的雅致清麗,它們所表達的情感與暗含的智慧都是一樣的。民族語言的傳承、創(chuàng)造和運用應當“雅俗”共建。
大疫之時,中國的標語大多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;而日本運用中國傳統(tǒng)詩文作為援華標語著實讓人眼前一亮。語言形式上的差異不禁引人思考:現(xiàn)代社會,應當怎樣守護好我們的民族語言?
一曰:傳承應當雅俗共賞。
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(xiāng)?!敝腥A五千年文明,民族語言的瑰寶當是詩詞。在這片文明奇葩中,其形式也多種多樣——有唐詩的格律整齊,語素優(yōu)美;有宋詞的清新婉麗,高雅寧靜;有元曲的通俗易懂,直抒胸臆。詩詞的一代代傳承發(fā)展,正是由貴族的高雅到民間的通俗,它們無一例外,都是詩人用以抒懷的工具,即使層次與受眾范圍不同,但毫無例外都是文化的瑰寶,都是歷史與時代的體現(xiàn),不能舍其下里巴人,只取陽春白雪,兩者同資,兩者需共承,這才是民族語言的傳承。
二曰:創(chuàng)造應當兩者并進。
古時的詩歌,都由樂曲改編而來,其本身也是歌問??梢哉f,古代詩歌大都來自于音樂。同樣,現(xiàn)代社會的歌曲無疑是傳唱天下四方的最好工具,也是民族語言發(fā)揚的創(chuàng)作源泉。戴上耳機,我們可以欣賞到古典古風歌中幽雅清麗的歌詞,在優(yōu)美的意境中陶治情操;我們可以耳聞到現(xiàn)代喊麥說唱的勁爆唱詞,在節(jié)奏律動中感受最直接的情感。對民族語言的創(chuàng)造,顯然不得偏重任何一方,過分的偏重對民族語言的傳承是一種打擊。創(chuàng)造不是推陳出新,而是九層之臺的積累,對雅俗共存的語言,要給予同等的創(chuàng)造平臺與空間。
三曰:運用應當雅俗有別。
在共承共造的前提下,民族語言的運用是最高的層次,它的運用不是共進,而當“有別”。依據(jù)不同的情境,我們要善于利用這兩種形式的語言,比如在廣泛宣傳時,群眾基礎是全體人民,因為其素質有別,應當以“俗”為主;而在文學鑒賞、教育工作中則應當以“雅”為主。他們本質上沒有優(yōu)劣之分,形式上的區(qū)別只是在于運用場景的不同,依據(jù)受眾特點以達到不同效果。不是所謂“雅俗”缺席,而是在運用中應當“雅俗”有別。
魯迅有言:“民族文化是靈族的根,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?!泵褡逭Z言就是民族的動力。語言承自先民,萌于熱土,是民族面對各種困難時前行的動力。我們當以“雅俗與共”的精神守護好我們的民族語言,用博大精深的民族語言書寫中國的盛世華章!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