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要求寫作。(60分)
俗話說,君子不立危墻之下,意在勸告人們遠離危險之地。而孟子說,道之所在,雖千萬人,吾往矣。意思是道在的地方,即使有千軍萬馬,我也要前往。
以上材料引發(fā)了你怎樣的聯(lián)想和思考?請寫一篇文章。
要求:選準角度,確定立意,明確文體,自擬標題;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;不得泄露個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解析:
這則材料作文題可以看作二元辯證關系類的作文,材料要我們思考的是,在立于危墻這個前提下,我們該如何做。這里可以有兩種選擇,一是遠離危險,保全自己;一是為“道”而勇往直前,不惜犧牲自我,勇立于危墻之下。既然是辯證關系,那么,當引起我們思考,我們不立危墻,遠離危險是不是就等于“退縮”“推諉”“不擔當”,不去追求“道”呢?這里更深層次的認知是“不立于危墻”是智慧地遠離危險,暫避矛盾,去厚實自己,然后勇敢地追“道”,從而確保更好的結果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作文寫作過程中必須將“立于危墻”和追逐“道”聯(lián)系起來。如果光談君子當有遠離危險的智慧或者撇開“立于危墻”這個前提,談一往無前追逐“道”,不畏犧牲自我,還是有失偏頗,違背了出題人的本意。材料中“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”是于私,“道之所在,雖千萬人,吾往矣”是于公。出題人用“而”字聯(lián)接兩句名言,顯然更認同更側重的是孟子的觀點,希望引導學生思考使命擔當,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即出題人希望學生明確,當面臨險境和所求的“道”有沖突時,暫時韜光養(yǎng)晦,最終向“道”,或者不畏險境,一往無前。
當然,這里還必須明確“道”的含義。對于學者,潛心學問,著書立說,培育人才是道;對于醫(yī)生,救死扶傷,懸壺濟世,挽救生命是道;對于國家,富強民主文明,愛護百姓,關注民生是道;對于普通人來說,是正義,是真理,是民族團結,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……作文寫作的過程中,明確“道”,審題才算完整、準確。
本則作文題已經告訴我們“立危墻”下該怎么做了,“我也要前往”即一往無前。所以寫清楚“立危墻”和求道之間的辯證關系就可以了,而不宜從是什么、為什么或怎么做的角度下筆。綜上所述,比較好的立意為:巧避“危墻”,韜光養(yǎng)晦;不畏“危墻”,向道而行;敢于直面“危墻”,挑戰(zhàn)風險,奮勇求“道”;近“危墻”,尋真“道”等。從文體上看,比較適合寫議論文,記敘文、小說如果切入點正確,也未嘗不可。
范文:
明哲保身覓自安,勇攀危崖覽群山
一考生
俗言道要遠離危險之地??擅献訁s說,為了心中的道,即使是危墻也當前往。這不由引發(fā)了我們的深思。然而,在我看來,當危墻在前,我們應當明哲覓自安,在自安的前提下迎難而上,再一覽群山??!
不立危墻,明哲保身不是委屈曲求全,是一時的忍辱負重。
覽古縱今,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,面對危難他鎮(zhèn)定自若,忍辱負重以一己之失成后之大利;又看大將韓信忍胯下之辱,面對危難不屈不撓,名馳今古;再看一代史學大家司馬遷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,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別人的嘲笑,司馬遷毫無慍色,著成《史記》,名垂千古。先賢的事例比比皆是,試問他們輸了嗎?沒有!危難在前,他們忍辱負重,明哲保身,成一時之難,全千古芳華。新時代的青年啊,當危險來臨之際,我們首先便要做好明哲保身,覓得自身的安全,再蓄足全力,如雛鷹振翅飛翔,遨游九天!
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面對欲墜危墻,我們毫不畏懼。
君看當年鴻門一宴,兼知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的看法,劉邦毅然赴宴,化解項羽的猜忌,全身而退,終成漢室;秦晉圍鄭之際,燭之武夜入秦營,力勸秦王退兵,以解鄭國之危;回溯今夕,面對重重包圍,中國紅軍迎難而上、爬雪山,飛奪盧定橋,鑄造不怕犧牲、吃苦耐勞的偉大紅軍精神,解放大半個中國。焦桐成雨,蘭考人民的心愿在焦裕祿的帶領下逐步實現(xiàn),洪水之期,焦裕祿仍堅守地間,切身為人民做事。誰說稻種不能嫁接,袁隆平院士勇于反對權威,鑄筑糧食根基,將飯碗切實端在了我們手中。偉人的旅途同中存異,面對危墻,他們皆是志氣滿懷;面對峭壁,他們皆是毫無懼色;面對驚濤,他們執(zhí)槳以抗!新時代的青年啊,我們生活在紅旗下,長在春風里,如同知更鳥立于枝頭,猿猱勇攀峭崖。我們也應在危墻之前志氣勃發(fā),勇攀直上,縱觀數(shù)群山。
新時代的青年學子,我們是驕傲的玫瑰,不屈的雛鷹。面對危墻,我們應明哲自安,再勇攀直上,笑傲人生。尋覓心中之大道,再創(chuàng)國富民強,再看盛世繁華!
備案號:鄂ICP備17009702號-1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