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宗棠曾言:“擇高處立,尋平處住,向?qū)捥幮小!边@句話含意深遠,既是對人生境界的追求,也是處世智慧的體現(xiàn)。
以上材料引發(fā)了你怎樣的聯(lián)想與思考?請寫一篇文章。
要求:選準角度,確定立意,明確文體,自擬標題;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;不得泄露個人信息;不 少于800字。
范文:
立馬昆侖,穩(wěn)泛滄浪
有人懼怕,說高處不勝寒,殊不知,擇高處立,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。若能立馬昆侖之巔,可極目千里,觀天下,見眾生,該是何等眼界?
有人貪戀,說風光在險峰,殊不知,向?qū)捥幮?,才能百舸爭流千帆競。若能泛舟滄浪之水,便暢行無礙,可借風,可逐流,該是何等自在?
為那一份眼界和自在,我們需要擇高處立,向?qū)捥幮小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Oum答案圈
人需擇高處立,這高處,不必是權(quán)力的巔峰,不必是財富的頂端,而應是人格的至境。古有蘇武牧羊十九年,手持汗節(jié)忠心不改;今有錢學森五年歸國路,十年兩彈成。如果不是人格臻于至高之境,又如何能睥睨俗世名利,成就古今佳話?所以,擇人格高處而立,才能驅(qū)散浮云,高瞻遠矚,胸有眾生,活得頂天立地。
當然,高臺多悲風,人不能始終站在高處,否則終究搖搖欲墜;但站在高處的人,更容易尋得寬處,適時前往。那寬處,有人以為是眾人汲汲之所,其實不然。譬如林覺民一句“少年不望萬戶侯”,斷了通往富貴坦途的路,他要向何處去?當國家“遍地腥云,滿街狼犬”,他走上了一條“為天下人謀永福”的路,這條路越走越寬,同行者越來越多,終究匯成汪洋之勢,勢不可擋。因此,所向之處寬闊與否,需得歷史的巨尺去丈量。循著歷史潮流奔涌的方向,便能找到最寬廣的天地。
當然,正如法國大文豪雨果所說:“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,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,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。”外在的寬廣總有限度,內(nèi)心的坦蕩卻能浩瀚無邊。所以那寬處,應當如孔子的小桴,吱吱呀呀的牛車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里走不出一條大道,那就乘桴浮于海,浮于心中始終保留的一方天地;那寬處,應當如陶淵明的田園,容膝之所也易安,因為他拆了仕進之路的藩籬,從此便可逍遙無邊;那寬處,應當如蘇軾的東坡,窄窄一方土,可耕種,可夜飲,可走遍人間。所以,人心的寬厚坦蕩,能造就最自在的世界。
世界,是參差的,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座昆侖;時代,是變化的,每個時代都有特有的那片滄浪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沒有哪座山比崇高的人格更有高度;沒有哪片海比寬闊的胸懷更有寬度。擇人格之高處而立,眼界已開;向心胸之寬處而行,萬般自在。
而后若能有幸,昆侖山下,滄浪水邊,尋一平地,建一小屋,住進去,如庖丁解牛善刀而藏,是為圓滿。
備案號:鄂ICP備17009702號-1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