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的交往,會形成不同的“共同記憶”。角色不同,“共同記憶”的意義便不相同。
張爸爸:共同記憶是親情的紐帶。再忙,我都要多花些時間陪孩子,見證孩子的成長。
沈老師:共同記憶是精神的家園。我要做一名謙謙有愛、修己達人的園丁。
吳市長:共同記憶是城市的根和魂。我們需要高樓大廈,我們更需要文化底蘊。
上述三位長輩關于“共同記憶”的認識,對你有什么啟發(fā)?你對“共同記憶”的意義有怎樣的思考和聯(lián)想?請從子女、學生、市民三種角色中任選其一,寫一篇文章。
守護共同記憶,深烙文化之印
我常常在想,我生活的這座城市,能成為我靈魂的皈依嗎?——題記
張大春在《城邦暴力團》里以平和的驕傲寫道:“這是一座不存在于地圖的城市,沒有路牌會告訴你它在哪里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它的形象存在于每一條道路每一片竹林,但你如是外來者,不經(jīng)指點,是找不到它的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IuZ答案圈
這座城市是什么?如他描述,這是存在于真實城市之外的,一個文化的倒影。它由共同記憶凝煉、歸納而成。長輩說,共同記憶是城市的根和魂,我深然之。
城市是人的城市,所以共同記憶,是它所有居民曾共同生活的回憶。六朝古都記得歷史風云,草莽故鄉(xiāng)記得王侯將相,紅色圣地記得星星之火,新興城市記得熱情開放,更不用說,它的建筑、河湖、民歌、古俗,這些,是凝固的共同記憶。但,以上種種,不只是記憶。正是在日復一日的記憶疊加中,城市市民如我,從中不自覺地抽象出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、同樣的行世觀念、相似的精神氣質(zhì)——共同記憶,凝成了城市的文化氣質(zhì)。
城市的文化氣質(zhì),是隨記憶動態(tài)變化而不斷更新的,但無論記憶如何增刪,這種氣質(zhì)一經(jīng)形成就很難完全改變。它的生命力與定力,反過來亦塑造了一群人、一座城。
如果說不同的城市是群星,散落在人類文明的星空上,那么文化就是它們永恒的光輝,使它們被看見、被矚目。群星的光輝投射在人類真實的原野上,使這里有了翡冷翠、那里有了威尼斯,即使漫長的歲月使一些城市如流星般劃過夜空,文化,也是它們曾燦爛燃燒過的證明。文化,亦為我們的靈魂打上深深的烙印。即使我們終將背井離鄉(xiāng)、從一生唯一的城市出走;即使我們萍落于五湖四海、經(jīng)年風霜滿面,我們亦能相認,因為我們的靈魂深處,有一座城市的光芒。
我們需要城市的文化給我們這種烙印,因為我們需要確認人與故鄉(xiāng)的關系。而城市亦需要保存共同記憶,才能永存這份烙印的力量。但,作為一個普通的市民,我常常茫然,物質(zhì)文明的更新?lián)Q代是否正在撕裂、剝奪我們的共同記憶?高樓大廈崛起了,而牌坊、民居、古鐘樓倒下了。冰冷的水泥覆蓋了視野,而溫暖的河流正消逝于我們的理想鄉(xiāng)。共同記憶的確需要現(xiàn)代文明的更新補充,但,那些古老的、美好的、純粹的精神物化象征——古音、民戲、舊民居……又怎能被無情拋棄?
不能一概否定,不能全盤拋棄??v只是一個微小的城市個體,我仍相信,只有保存我們美好的共同記憶,才能保存文化的根基。城市,才不會是空中的樓閣。我期待,人們虔誠守護這份記憶的明天就能到來。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